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为全力确保实验室安全,维持正常科研与生活秩序,防止和处置突发事件,特制订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促进实验室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对因实验室而引发的灾害性事故的发生,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变措施,确保实验室在发生事故后,能科学有效地实施处置,切实有效降低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危害;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变措施,做好事故发生后补救和善后工作。

 

二、制定依据

本预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中国科学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制定。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科研实验室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

 

四、职责分工

坚持“预防为主”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实行逐级管理,分工到人。主管所长应为事故应急处置的第一负责人,实验室全体人员都是事故处置的责任人。

 

五、应急措施

(一)、火灾

1、发现火情,现场工作人员立即采取措施处理,防止火势蔓延并迅速报告;

2、确定火灾发生的位置,判断出火灾发生原因,如压缩气体、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物品、自燃物品等;

3、明确火灾周围环境,判断出是否有重大危险源分布及是否会带来次生灾难发生;

4、明确救灾的基本方法,并采取相应措施,按照应急处置程序采用适当的消防器材进行扑救;包括木材、布料、纸张、橡胶以及塑料等的固体可燃材料的火灾,可采用水冷却法,但对资料、档案应使用二氧化碳、卤代烷、干粉灭火剂灭火。易燃可燃液体、易燃气体和油脂类等化学药品火灾,使用大剂量泡沫灭火剂、干粉灭火剂将液体火灾扑灭。带电电气设备火灾,应切断电源后再灭火,因现场情况及其他原因,不能断电,需要带电灭火时,应使用沙子或干粉灭火器,不能使用泡沫灭火器或水。可燃金属,如镁、钠、钾及其合金等火灾,应用特殊的灭火剂,如干砂或干粉灭火器等来灭火。

5、依据可能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别、危害程度级别,划定危险区,对事故现场周边区域进行隔离和疏导;

6、视火情拨打“119”报警求救,并到明显位置引导消防车。

(二)、爆炸

1、实验室爆炸发生时,实验室负责人或安全员在其认为安全的情况下必需及时切断电源和管道阀门;

2、所有人员应听从临时召集人的安排,有组织的通过安全出口或用其他方法迅速撤离爆炸现场。

3、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安排抢救工作和人员安置工作。

(三)、中毒

实验中若感觉咽喉灼痛、嘴唇脱色或发绀,胃部痉挛或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则可能是中毒所致。视中毒原因施以下述急救后,立即送医院治疗,不得延误。

1、首先将中毒者转移到安全地带,解开领扣,使其呼吸通畅,让中毒者呼吸到新鲜空气;

2、误服毒物中毒者, 须立即引吐、洗胃及导泻,患者清醒而又合作,宜饮大量清水引吐,亦可用药物引吐。对引吐效果不好或昏迷者,应立即送医院用胃管洗胃。孕妇应慎用催吐救援。

3、重金属盐中毒者,喝一杯含有几克MgSO­4的水溶液,立即就医。不要服催吐药,以免引起危险或使病情复杂化。砷和汞化物中毒者,必须紧急就医。

4、吸入刺激性气体中毒者,应立即将患者转移离开中毒现场,给予2%-5%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吸氧。气管痉挛者应酌情给解痉挛药物雾化吸入。应急人员一般应配置过滤式防毒面罩、防毒服装、防毒手套、防毒靴等。

5、汞中毒者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然后将衣服用塑料袋包裹好,以防止乱扔,造成二次污染。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一定要快。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并且迅速就医。急救完毕后都应进一步就医,以确定是否有其他损害!

(四)、触电

1、触电急救的原则是在现场采取积极措施保护伤员生命。有人触电他人要切断电路,不能直接接触。平时要注意不要用湿手、物接触电插销,实验后应及时切断电源。

2、触电急救,首先要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越快越好,触电者未脱离电源前,救护人员不准用手直接触及伤员。使伤者脱离电源方法:(1)切断电源开关;(2)若电源开关较远,可用干燥的木橇,竹竿等挑开触电者身上的电线或带电设备;(3)可用几层干燥的衣服将手包住,或者站在干燥的木板上,拉触电者的衣服,使其脱离电源。

3、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应视其神志是否清醒,神志清醒者,应使其就地躺平,严密观察,暂时不要站立或走动;如神志不清,应就地仰面躺平,且确保气道通畅,并于5秒时间间隔呼叫伤员或轻拍其肩膀,以判定伤员是否意识丧失。禁止摇动伤员头部呼叫伤员。

4、抢救的伤员应立即就地坚持用人工肺复苏法正确抢救,并设法联系医院接替救治。

(五)化学灼伤

1、强酸、强碱及其它一些化学物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作用,发生这些化学灼伤时,应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再分别用低浓度的(2%-5%)弱碱(强酸引起的)、弱酸(强碱引起的)进行中和。处理后,再依据情况而定,作下一步处理。化学灼伤、碱灼伤:先用水洗,再用2%醋酸溶液洗;酸灼伤:先用大量水洗,再用NaHCO3溶液洗。

2、溅入眼内时,在现场立即就近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冲洗时,眼睛置于水龙头上方,水向上冲洗眼睛冲洗,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切不可因疼痛而紧闭眼睛。处理后,再送眼科医院治疗。

(六)创伤临时急救

1、烫伤:应涂上苦味酸和獾油。

2、割伤:应以消毒酒精洗擦伤口,撒上止血粉或缠上创可贴。若为玻璃割伤,应注意清除玻璃渣。

(七)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能引起细胞化学平衡的改变,某些改变会引起癌变。电离辐射引起体内细胞中遗传物质DNA的损伤,这种影响甚至可能传到下一代,导致新生一代畸形,先天白血病。在大量辐射的照射下,能几小时或几天内引起病变,或是导致死亡。

设备异常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关闭设备电源,发现身体不适时及时到医院检查、救治。

(八)X射线

X射线体内积累,其主要危害是对人体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使人体中的白细胞数量减少,进而导致机体免疫机能下降,使病菌容易侵入机体而发生疾病。当辐射量超过临界辐射量,轻者可引起细胞组织的坏死,发生红肿或溃烂现象,造成不育,失明,严重可达到致命程度。

设备异常时立即通知同工作场所的工作人员离开,并及时上报;划出禁区,无关人员禁止进入;立即与医疗急救单位联系。

(九)气瓶

实验室内气瓶种类有:乙炔气瓶、氩气瓶、甲烷瓶、氦气瓶、氮气瓶。当发现漏气时应佩戴好防护用具, 如可行应关闭气阀同时注意防止冻伤手。 由于各种气瓶的气体化学性质不同,在发生泄露时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1、乙炔

吸入乙炔时,立即撤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输氧,若呼吸停止实行呼吸复苏术。若心跳停止,实行心肺复苏术。乙炔泄漏应急处理:切断火源、气源,迅速撤离现场至上风向空气新鲜处。隔离、限制出入。应急人员佩戴正压式呼吸器。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

2、氩气

氩气泄漏时,迅速关闭阀门、切断泄漏源。严重时报警求援。液氩会很快蒸发,进入泄漏场地,就保持通风,以免发生窒息危险。吸入氩气一定时间有窒息症状,应立即移至空气新鲜处,如停止呼吸,应进行人工呼吸,如呼吸困难,及时及氧就医。

3、甲烷

甲烷是单纯的窒室息剂。室息是最容易发生的中毒事故,很多死亡事故都源于此,一旦发生室息,维护人员进行如下处理:

将中毒人员撤离甲烷污染区。注意:救护人员一定要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尤其是自给式空气呼吸器),才能进入现场抢救,以防火灾和爆炸的发生。如果中毒者不能自行呼吸,要对其进行人工呼吸;如果中毒者脉搏停止,要进行心脏起搏抢救。

4、气瓶受外界火焰威胁时,必须根据火焰对气瓶的威胁程度确定应急措施

若火焰尚未波及气瓶,全力将火扑灭即可。当火焰已波及到气瓶或气瓶已处于火中,为防止气瓶受热爆炸,应对气瓶进行淋水冷却处理,同时迅速将气瓶移到安全的地方,然后全力将火扑灭。当无法转移气瓶时,在保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用水龙带或其他方法向气瓶上喷射大量的水进行冷却。如果乙炔气瓶火焰发自瓶阀,应迅速关闭瓶阀切断气源,若条件不允许,应喷水冷却瓶身并确保气体在受控下燃烧,严防火焰漫延烧损其他气瓶或设施。

5、气瓶爆炸事故的应急措施

若气体或气瓶发生爆炸时,现场人员应立即拉响警铃通知现场人员立即疏散到安全地带,在可行情况下关闭现场所有的总电闸,在逃离现场过程中拨打消防求救电话告诉其详细地址获取救助,若伤及到人员,现场管理人员立即组织人员协助其撤离现场到安全带,拨打医院救助电话求救。安全负责人应第一时间内赶到现场,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指挥现场人员在佩戴好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情况下撤离附近场所和附近建筑屋内的易燃易爆物质包括关掉总电闸,防止引起连环爆炸,导致险情进一步严重化。在消防人员赶到现场实施救助前,严禁任何人靠近,防止误伤,导致人身伤害或生命危险。因气体或气瓶爆炸引起的火灾则按《火灾应急预案》执行。

 

六、无论在何时何地,当发生危险品事故时,均应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迅速、准确地报警并及时采取自救、互救措施。正确有效的疏散无关人员,避免对人员造成更大伤害。发生严重事故,立即报警110119120

七、发生事故后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现场,配合公安部门进行勘察,事故查清后,要写出定性结案处理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部位和人员伤亡情况,造成的经济损失、调查经过、对调查的证据材料的分析、对事故性质的认定和结论,以及对事故制造者或责任者的处理意见。根据事故的情况,上报有关部门处理。

八、本预案由各课题组组织落实,全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实施。凡在事故救援中,有失职、渎职行为的,将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将追究刑事责任。